本文转自:济宁日报
■济宁市实验初中 张大伟
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,中小学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心理挑战。家校沟通作为连接家庭和学校的重要桥梁,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有效的家校沟通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问题,形成教育合力,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。
一、中小学生学习心理现状分析
调查显示,中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呈现多元态势。学习动机方面,67.46%的学生以“考高分、上好学校”为主要动机,虽44.66%的学生“总是”觉得学习有趣且91%会主动拓展知识,但分数导向可能抑制学习兴趣。注意力与情绪关联紧密,对知识感兴趣的学生中55.34%能“总是”集中注意力,而焦虑学生中仅10.71%可以做到;33.08%的学生“有时”、27%的学生“总是”或“经常”感到焦虑,初中生焦虑比例高于小学生;超过70%的学生成绩不理想时会难过自责,焦虑学生中64.29%会“总是”自责,不过50.95%的学生愿意主动寻求帮助,焦虑学生中此比例较低。作业负担方面,32.7%的学生“有时”、18.25%的学生“经常”因作业多感到有压力,且53.23%的学生压力来自父母期望。集体学习上,73.76%的学生在集体学习中感到快乐,45.25%的学生情绪低落时会被他人察觉。
二、基于学习心理的中小学生家校共育策略
(一)学习动机与兴趣培养
1.绘制“成长阶梯图”。家长和学校应共同绘制“成长阶梯图”,将宏大目标分解为可执行步骤,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目标。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,减轻焦虑情绪,激发学习动力。
2.推广“成长评价手册”。学校推广“成长评价手册”,侧重记录学生的进步历程,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自身成长,而非仅关注分数。例如,在评价手册中设置“进步点滴记录”等栏目,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,增强学习自信心。学校开展课外活动,如组织参观科技馆、博物馆等,拓宽学生的视野,激发学习兴趣。
(二)注意力与焦虑管理
1.建立“考前缓冲带”。家长为孩子建立“考前缓冲带”,减少考前对复习情况的追问,多陪伴孩子放松。例如,在考试前一周,不再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,而是带孩子进行一些户外活动,如散步、爬山等,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。
2.考前精简作业。学校考前精简作业,降低学生焦虑程度。例如,在考试前三天,减少作业量,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和休息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,设计不同难度的试卷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取得好成绩,增强学习自信心。
(三)负面情绪与求助引导
1.无条件倾听。孩子成绩不佳或遇到困难时,家长先给予无条件倾听,表达共情,然后共同发掘“可取之处”,理性复盘提升。当孩子考试失利时,家长不要批评指责,而是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,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考试中出现的问题,寻找改进的方法。
2.优化互助策略。学校持续优化互助策略,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负面情绪,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。例如,成立学习互助小组,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,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和心理调适方法。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员,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,为学生的求助提供及时、有效的支持和引导。
(四)集体学习与情绪关注
1.组建邻里学习小组与项目式学习。家长组建“邻里学习小组”,促进孩子融入集体。例如,同一小区的家长可以组织孩子成立学习小组,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和交流分享会,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。假期尝试“项目式学习”,如制作手工艺品、种植植物等,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合作的乐趣。
2.倡导学习共同体理念。学校倡导“学习共同体”理念,提升学生学习愉悦度。例如,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,让学生相互交流、相互学习、相互帮助,共同完成学习任务。
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密切配合。本研究通过分析任城区部分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,结合家校沟通策略及实践经验,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家校协同共育策略。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,深入探讨不同地区、不同学校类型中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和家校共育策略的有效性,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全面、更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。
佳禾资本-正规配资论坛-配资安全平台-我爱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